Saṃyuktāgama (2nd)別譯雜阿含經
SA-2 37(三七)
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世尊晨朝時到,著衣持鉢,入城乞食。食已,洗足,攝坐具,詣得眼林中,遍觀察已,於閑靜處,在樹下,結加趺坐,住於天住。爾時,耆陀精舍中,有二比丘於僧斷事時,共生忿諍,一小默然忍,一瞋熾盛。彼熾盛者,自見己過,而來歸向默忍比丘,求欲懺悔。默忍比丘,不受其懺。如是展轉,諸比丘等共相論說,出大音聲。
如來爾時住於天住,以淨天耳過於人耳,遙聞是聲,即從坐起,至於僧中,在於僧前,敷座而坐。佛告諸比丘:「我於今朝著衣持鉢,入城乞食,乃至來入林中靜坐,聞諸比丘高聲大喚,為作何事?」
爾時,比丘即白佛言:「世尊!耆陀精舍有二比丘僧斷事時,共生忿諍。一比丘者,小自默忍;其一比丘,熾盛多語。熾盛比丘,自知己過,歸誠懺悔,默忍比丘,不受其懺。展轉共道,出大音聲。」
佛告比丘:「云何愚癡,不受他懺?諸比丘!當知昔日釋提桓因在善法堂諸天眾中,而說偈言:
「『譬如用瓢器, 斟酥以益燈,
火然轉熾盛, 反更燒瓢器。
瞋心亦如是, 還自燒善根,
我終不含怒, 瞋已尋復散。
不如水漩流, 迴復無窮已,
雖瞋不惡口, 不觸汝所諱。
所諱如要脈, 我終不傷害,
調伏於身已, 於己即有利。
無瞋無害者, 彼即是賢聖,
亦賢聖弟子, 常應親近之。
諸有瞋恚者, 重障猶如山。
若有瞋恚時, 能少禁制者,
是名為善業, 如轡制惡馬。』」
佛告諸比丘:「釋提桓因處天王位,天中自在,尚能修忍,讚嘆忍者,況汝比丘,出家毀形,而當不忍讚嘆於忍?」